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北京的建筑怎么了?
发布时间: 2010-07-0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住在北京,却难得在市内周游,偶有机会隔着车窗望望,那新楼真也似春筝般地往外冒,改换着北京的旧颜。不能说没有好建筑,但惊喜之余也不无概叹,许多的建筑让人看了难过。尤其是有一类我戏称之为“帽顶式”或“高屋架亭式”的大厦,那重檐自然是出于民族化的考虑,可那楼顶上总要架出一个或一对对亭阁出来,就像是身着西服却戴着一顶清代的帽头儿那么滑稽,或者说有些重床叠屋、画蛇添足之嫌。

北京城 建筑成为其功能与定位的外在表达(图片来源:百度)

还有些建筑队,诺大的一个方门在视感受上似绘画的空间,也似财产的一个空洞,可门上架一个几重檐的亭子就显得格外的重,量感用的不是个地,不似颐和园和军山的亭子用山来做依托那么舒服。这样的建筑多起来了,民间也就有了传说,说审查建筑者中袋里都有些小亭子,随手掏出来往那建筑模型上一放就得,这虽然听起来不恭,但递耳也许是忠言。

我不是建筑家,不懂建筑学,我只知道建筑是艺术,还是相对永恒的艺术。它不像观众对绘画、歌舞可以选择接受,它千百年地日日立在那里让亿万人数次重复地被动接受。

优秀的建筑,如故宫建筑群和天坛的总体设计能经得起历代审美的考验,给人以数次陶赏和文化的思考,但弄不好也会遭到亿万交重复的责骂,给人以亿万次重复的难过。所以,即建筑的造型格外的紧要,建筑家和审定建筑的领导要格外地自重。

建筑既然是艺术,建筑家自然要研究艺术的规律,审查者也要尊重建筑家的设计。笔者不清楚审定建筑的诸多环节,也不清楚建筑家在多大程度上享有创作的自由,只看到北京正流行着一种很糟糕的建筑程式,就不知道是怎么了,免不了对建筑界的创作心态和领导建筑的政策有些疑问。

戴念慈把中国美术馆主楼当艺术创作来对待,在这楼维修加固时他坚持要看图纸;周总理当年来审查这作品,建设在高墙前加回廊、植竹林,角厅加圆门以透景,此乃锦上添花、珠联璧合,堪谓建筑家与领导人合作之楷模,所以那造型经得起欣赏,能载入史册。

中国建筑界可能也遇到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后现代诸多学术难题,要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实非易事。当年的氏族文化宫和中国美术馆对民族化的把握尚好,是否尽合现代博物馆的要求还的嫌不足。那京广大厦是现代了,但如果不集成一个参差的群体老那么鹤立鸡群地孤立着也还能不成文化景观的气候。

切莫浮浅地理解了民族化和现代化,或者古都风貌,民族性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异,现代化也并非都是西化,古都风貌的内涵决不是一些小亭子可以代表。建筑这实实在在的物事实际透析着我们的文化水准和对艺术深层次把握的程度,北京的建筑尤其需要有文化深度和艺术水准,不知建筑家的以为如何?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